香草山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牛顿小说网
牛顿小说网 灵异小说 综合其它 同人小说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现代文学 侦探小说 言情小说 网游小说 玄幻小说 热门小说 仙侠小说
小说排行榜 经典名著 科幻小说 武侠小说 穿越小说 诗歌散文 幽默笑话 官场小说 竞技小说 都市小说 重生小说 伦理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冷宮秘道 平凡人生 食寝病栋 引狼入室 情不自禁 一击即中 押寨夫人 动物农场 我家女人 天国之国 风流纵横 一龙五凤
牛顿小说网 > 现代文学 > 香草山  作者:余杰 书号:12914  时间:2015/5/19  字数:19597 
上一章   ‮9-6:井水活‬    下一章 ( → )
 六、廷生的信

  宁萱:

  我们的家庭,相隔千里,境遇也是天壤之别。但是,爷爷们的死亡,却又有着某种神奇的联系——他们仿佛是同一条绳索上的⿇,在不得不断裂的时候一起断裂了。

  让我们为死去的亲人们祈祷吧,祝愿他们在天国里幸福。

  让我们为活着的亲人们祈祷吧,祝愿他们在今世里平安。

  《圣经》中说:

  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哥林多后书4:8-9》)

  因为我们还拥有爱的能力,因为我们还有获得爱的品质。

  宁萱,我读到你对爷爷的描述,就觉得眼前仿佛屹立着一棵青翠的橄榄树,那样优雅、⾼贵、亭亭⽟立,荫庇着沙漠中停息的旅人。

  今天,我有了比较多的空闲时间,我接着给你讲述我的故事。看,我们两人在"痛说⾰命家史"呢。不过,我们的家史都与那种气势澎湃的"⾰命"和"解放"的叙事无关,它们像树叶上的纤维一样,有着自己昅取光和⽔分的方式。

  我的爷爷和都是不识字的农民,他们在土地上耕耘过,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值得称道的"丰功伟绩"了——那部庞大的历史书,不会跟他们有丝毫的关系。

  曾经给我谈起过爷爷去世时候的情景——爷爷挽着腿,⾚着脚,脚上还沾満漉漉的泥土。他就那样直地倒在了泥⽔里,仰面朝着青天⽩云。

  说,爷爷真可怜,一生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就连结婚的那天,也是穿着向本家兄弟借来的一双布鞋。由于不合脚,他走路小心翼翼的,好像生怕踩死地上的蚂蚁。平时一年四季,不论寒暑,爷爷都是不穿鞋的。不是不愿意穿,是因为穷,买不起鞋穿。

  说,也是因为太穷,给爷爷办丧事的时候,本来想给他穿上一双新鞋才让他⼊土为安的,但后来实在拿不出钱来。活着的时候没有鞋穿,死了以后也没有鞋穿,觉得太对不起爷爷了。后来,还是那个本家兄弟好心,送来了当年曾经借给爷爷穿了一天的那双布鞋。尽管已经半旧了,但总算是没有让爷爷⾚着脚⼊土。

  讲述着一切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眼泪,她的眼泪在许多年以前就流⼲了。

  虽然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她是个聪明的女。爷爷去世之后,她经受住了这致命的打击,开始为养活三个孩子而劳起来。她知道,单靠种田的收⼊,一家四口人是无法糊口的。即使自己顶得上一个男人的劳力,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养活三个孩子。

  怎么办呢?靠力气,她比不了大男人;做小生意,却又没有本钱。在那时候萧条的农村里,又能够有多少挣钱的法子呢?于是,开始发挥自己做⾖腐的技术,利用它挣点钱来维持家庭开支。从这一点上来说,还颇有些"商业头脑"——而自己说,那还不是为生活所迫!

  她买⻩⾖来自己磨,做⾖花、⾖腐以及⾖腐⼲,用担子挑着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沿街叫卖。还是在做闺女的时候,她做⾖腐的绝活就已经远近闻名。她做的⾖腐,洁⽩细腻,香气浓郁。

  邻近的几个乡村里,要是哪家人办红⽩酒席,一定要把请去,让指挥女人们做⾖腐。在办宴席的时候,是最威风也最开心的时候。她是众人瞩目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她能够获得主人慷慨的报酬——给家里的三个小孩带一大碗红烧⾁回去。

  爸爸说,外出帮别人做⾖腐的时候,也是他和大伯、姑姑三个孩子最幸福的时候。从一大早出门开始,他们就眼巴巴地盼望着回来。年龄最小的爸爸,甚至从家门口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张望,来来回回好几次。

  终于,在太快要落山的时候,回来了。家里那很少有油荤的饭桌上,居然能够出现一碗油花花的红烧⾁,还不把孩子们都馋死了?而通常都开心地笑着,看着孩子们吃⾁,她自己一点也舍不得吃。她怜爱地看着孩子们狼呑虎咽的样子,眼光里既有欣慰,也有歉疚。她想,这些可爱的孩子,应该过上更好的生活啊。

  ⽩天⼲完农活,晚上又开始推着沉重的磨盘,雪⽩的⾖浆在银⾊的月光下缓缓地流淌,同样亮晶晶的还有额头的汗⽔。她经常要⼲到后半夜才能够休息。

  爸爸曾经对我说,有一天晚上,他突然从梦中惊醒,透过窗户看到推磨盘的⾝影,眼泪刷刷地就流了下来。他悄悄起地来到⾝边,要帮推磨子。然而,却把他训斥了一通,命令他去‮觉睡‬,不要耽误明天的功课。

  在家里有至⾼无上的权威,她既是⺟亲又是⽗亲。在故乡,孩子们都把⽗亲叫作"额大"。在故乡,还有这么一个习俗,在没有⽗亲的家庭里,孩子们一般都用对⽗亲的称呼来称呼寡⺟。因此,爸爸从小就叫"额大"。

  那天晚上,爸爸就在被窝里含着泪⽔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大学!

  五六十年代,正是农村轰轰烈烈"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这个羸弱而刚強的寡妇,居然不把伟大领袖的号召放在心上,依然挑着担子做她的小生意。她心中只有一个真理:要生存,要挣钱,要送孩子念书。

  她不知道谁是‮家国‬主席、谁是主席、谁是国务院总理,她只知道:自己是⺟亲,一定要把孩子养大,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读书人。

  有一天,正在镇子上叫卖⾖腐。镇上的一个⼲部盯上了:这还了得,这个女子公然敢于违背的政策,搞资本主义的那一套小买卖!他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反面典型,便箭步扑过来,抓住的担子,口口声声地说要没收。他的口中说着一套又一套的道理,包括伟大领袖的语录,他希望用这些话语来威吓这个愚昧无知的小妇人。但是,一句也听不懂。

  想着家中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心一横,⺟战胜了恐惧,奋力将担子往回夺。

  两人相持了半天,对方一个脑満肥肠、力大如牛的大男人,居然无法从瘦弱的手中夺过担子。

  正在僵持之间,镇上的人们围了上来,他们许多都是长期的顾客,他们家里的饭桌上都已经离不开做的⾖腐了。他们也很同情的处境——一个拖带着三个孩子的年轻寡妇,容易吗?于是,他们纷纷帮着说话,谴责⼲部的蛮横。

  凶恶的⼲部看到众怒难犯,只好松了手。趁机挑起担子,飞快地逃进一条小巷子。肥头大耳的乡⼲部没有捞到油⽔,骂骂咧咧地走开了。

  这一幕,在本人看来,也许只是寻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单纯的⺟亲与強大的‮家国‬
‮权政‬之间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

  一个要抚育孩子的⺟亲与一种不给人活路的政策之间,哪一方更有力量?哪一方是⾼贵的,哪一方是琊恶的?

  最后,还是伟大的⺟亲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甚至在最艰难的时期,也没有让孩子们因为饥饿而浮肿。而当时,即使在许多⽗⺟都健在的家庭里,孩子们都曾饿得全⾝浮肿、命悬一线。

  为此,付出的是双倍的、甚至是几倍的艰辛与努力。她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尽了一颗心。她的手上布満了厚厚的茧子,她的黑发在中年时候就变⽩了,爷爷去世以后,她再也没有饮过爱情的琼浆。

  许多年过去了,回忆起这段年月来,依然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无比自豪。我想,这就是一个农村妇女所能够创造的最伟大的事业。我敬重这样平凡、卑微而又崇⾼的事业,而不敬重那些伟大领袖"打江山"和"坐江山"的风云事业。

  在宏大和辉煌之中,我们发现不了美和善;美和善只存在于平凡和卑微之中。

  后来,大伯和爸爸先后考上了名牌大学。爸爸的⾼考成绩还是全县的状元。一家出了两个大‮生学‬,而且还是一个羸弱的寡妇养出了两个大‮生学‬,当时在偏僻而贫困的村子里简直就是神话。

  小村子里大家都很穷,可是农民们依然保持着对文化和教育的尊重。农耕之家突然有了诗书的气息,地位立刻得以迅速提升。周围的人们开始用充満尊敬的眼光看。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有多少人知道为这一荣誉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爸爸还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

  在一九六一年的大饥荒中,当时主政四川的"西南王"李井泉,不顾老百姓死活,拼命合⽑泽东"大跃进"的思路,以讨好最⾼领袖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了给‮央中‬上缴远远超过实际产量的粮食,他在四川农村横征暴敛,使得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也陷⼊千年不遇的饥饿之中。

  那时爸爸在中学上学,据规定,中‮生学‬每人拥有一本粮食本,每个月定量供应十五斤大米。这十五斤大米,当然不能完全填肚子——正处在长⾝体阶段的男孩子,在没有任何油⽔的基础上,每月仅仅吃十五斤米,怎么够呢?但是,这十五斤大米堪称"保命粮",吃不,也饿不死。

  爸爸说,假如他没有考上县中,而在农村里务农,他很可能活活饿死了——在他的同龄人中,无声无息地在田里倒毙的数不胜数。许多童年时代的玩伴就是在那些年月里消失的。

  就是这点口粮,爸爸还每月还要省上三分之一,带回家去给和姑姑和着糠粉与红薯煮着吃。他每个星期回一次家。从县城到村子有五十多里的山路。星期六下午一放学,他便开始出发,步行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没有鞋穿,他的脚板在碎石路上磨砺出厚厚的茧子。

  有一次,在家里帮着⼲了一整天的农活,正要准备返回学校,爸爸突然发现自己⾐袋里的粮食本不翼而飞。顿时,他如同遭到电击一般,浑⾝发软,蹲在地上半天站不起来。他想哭,但嗓子发哑,一声也哭不出来。一听到这个消息,发现事态严重——没有粮食本,就没有了半条命。这可怎么办啊?汗⽔一滴一滴地从她的额头上流下来。

  好在当惯了一家之主,是一个有见识、有主意的⺟亲。她立刻询问爸爸:"粮食本是什么时候弄丢的?"

  爸爸详细回忆了一番,告诉说:"昨晚‮觉睡‬时,还专门检查过,那时粮食本还在口袋里。"

  一分析,既然粮食本不是在外边丢失的,是在家离丢失的,那就还有找回来的希望。她立刻想到,粮食本肯定是被这一天里到过家中的人偷走了。

  究竟是谁偷的呢?

  仔细回忆来过家里的人。这一天,家里只来过一个客人——那就是嫁到旁边一个更贫困到村子去的妹妹、也就是爸爸的姨妈。

  姨妈家里也揭不开锅了,她跑来向求救。一个寡妇,哪里有能力救她呢?但看见妹妹实在是可怜,还是煮了两个红薯给她救急。姨妈千恩万谢地抱着红薯告辞了。

  "难道亲妹妹居然⼲出这样可聇的事情来?"痛苦地想。她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可是,家里来过的客人,除了爸爸的姨妈再没有别的人。那么,这是唯一的事实。

  当机立断,带着爸爸飞奔向粮站。料事如神的对爸爸说:"如果真是你姨妈偷走了粮食本,她一定会到粮站兑现粮食的。我们预先堵住粮站,找回粮食本就还有一线的希望。"

  来到粮站,他们向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看见一个妇人带着一个瘦瘦的孩子,听完他们的哭诉,立刻就产生了怜悯之心。工作人员答应他们,如果有人拿着写着爸爸的名字的粮食本来取粮食,他们立刻就把他扣下来。

  没有说小偷可能是自己的妹妹、孩子的姨妈。这个事实令她无比的羞辱。但是,这一事实很可能马上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她面前。

  工作人员让⺟子俩躲到房间里面,告诉他们,一有消息便通知他们出来抓住小偷。

  爸爸和呆在粮站的办公室里。整整呆了三个多小时。

  对于来说,那三个多小时是多么痛苦的煎熬啊:她盼天盼地,希望能够找回粮食本,找回了粮食本,也就找回了儿子的命;但是,她又多么不希望发现小偷就是自己的亲妹妹、孩子的亲姨妈啊!以后,她怎样面对亲生的妹妹呢?

  突然,外面发生了争执。是工作人员在与一个女人争执。声音很大,屋子里听得非常清晰。一听声音,立刻像遭到电击一般。她听出了那个女人的声音——果然是自己的亲妹妹、孩子的亲姨妈!

  与爸爸冲了出去。姨妈首先看到了爸爸,看到了她瘦小的侄儿。她立刻中止了与粮站工作人员的争执。她脸⾊发⽩,羞辱地捂住脸,背过去,一下子便蹲坐在地上。走上去,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痛骂她的妹妹:"你怎么这样狠心啊,你这不是要了侄儿的命吗?你还配当孩子的姨妈吗?"

  姨妈一直捂着脸,不敢看和爸爸,也不说一句话。

  粮站的工作人员被这一幕惊呆了。

  突然,姨妈也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姐,你骂我吧,你打我吧,我不是人!我不该⼲这样丢脸的事情。可是,我的孩子几天没有吃饭了,他们就快要饿死了!我也是当妈的啊,我怎么办啊!"

  两个女人旁若无人地痛哭起来。她们一个哭得比一个伤心。她们引来了旁边好多人的围观。反正脸面都已经撕破了,在饥饿面前,还有什么脸面可言呢?她们索大哭一场。

  她们不知道该诅咒谁、该怨恨谁,也不知道究竟是谁造成了这一切——是生产队长吗?是县委‮记书‬吗?是省城的李井泉吗?还是那个在紫噤城的帷幕后面"指点江山、扬文字"的伟大领袖?

  要思考并回答这所有的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两个农村妇女的知识结构。她们只好相信这就是"命运"——自古以来,农民们都是这样来解释他们所遭遇的苦难和‮磨折‬。

  几年以后,在大学里念书的爸爸,经过自己痛苦的思考,才逐渐明⽩了妈妈和姨妈苦难的源。读了一大批教授借给他的"噤书"之后,他把一切都想明⽩了。很多年以后,他把答案告诉了我。

  而在那时,瘦小的爸爸在一旁不知所措。他不敢去劝妈妈,更不敢去看姨妈。他一直埋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好像一切的错误都是自己造成的。

  那一幕,仅仅是‮国中‬农民命运的一个最无关紧要、无⾜轻重的缩影。

  后来,找回粮食本的爸爸,总算在那场灾荒之中幸存下来。他没有辜负的厚望,考上了大学,成为村子里人人羡慕的孩子。而姨妈的儿子、爸爸的表弟,却在饥荒中饿死了。

  从此之后,和妹妹形同路人,至死不再往来,

  宁萱,我给你讲述爷爷的故事,是想告诉你:我的祖辈是农民,⾚脚踏着大地的农民,我是农民的‮弟子‬。这种我无法选择、也无法更换的⾝份,对我的写作有着决定的影响。它直接影响着我写什么、不写什么,乃至于怎么写。它直接指示我如何判断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

  正如伟大的医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洲非‬之⽗"的史怀哲所说:"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是道德上绝对需要考虑的原则。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知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连。"是的,文字缘于生命,文字必须表达对生命的敬意。只有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才有可能建构出一个真正的、以善为准则的"美丽新世界"。

  而那些甜言藌语的领袖讲话、那些冠冕堂皇的宣言公报、那些道貌岸然的著作论文,体现的仅仅是权力的转移和张扬,表达的仅仅是对个体的奴役与统治。它们是恶的,假的,也是丑的。

  我的写作,就是跟这类文字和语言的对抗,跟这些奴役人的力量和望对抗。

  我的写作,与爷爷们以及千千万万跟他们具有相同命运的人联系在一起。

  任何时刻,我都不会背叛这一原则。

  宁萱,我们不必悲哀,也不必难过,因为:"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必承受土地。"

  爱你的廷生

  两千年一月二十三⽇

  七、宁萱的信

  廷生:

  收到你的信时,正好我快要下班了。我一边读一边流泪,顾不上周围还有同事。秘书‮姐小‬吃惊地跑过来,问我怎么了。我摇‮头摇‬表示没有什么,还装出一副笑脸来劝走她。

  你的一生也是那样的不容易,她跟我倒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你更加幸运一点,她现在还活着,她看到了子女、孙辈乃至重孙辈的成长,她享到了几分迟到的幸福。

  你曾经在电话里告诉我,你还头脑清晰,时常跟孙辈一起打⿇将。我立刻就想,要是我能够这样,那该多好!以后,我要跟你回去,回到那个小村子,回去见你的——也是我的。我要向她致敬,我要做上一顿江南的小菜来孝敬她。

  我理解你的立场,你是一个好样的农民的孩子。这也正是我尊重你、爱你的本原因。

  你既软弱,又坚強。正是这样,你才‮实真‬。我们不会忘记那些⾎泊和眼泪,我们才有战胜恐惧的希望。每一个没有被琊恶‮服征‬的人,都是心里充満爱的人。

  在我们的爷爷们的眼睛里,我们的们就是他们的"海伦";在我们的⽗亲们的眼睛里,我们的⺟亲们就是他们的"海伦"——美貌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心灵的契合。

  其实,每一个男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海伦"。萧红是萧军的海伦,李银河是王小波的海伦,石评梅是⾼君宇的海伦…在情人、爱人的眼睛里,那个真爱的女,总有着西施一样的美貌和气质。

  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海伦呢?

  英年早逝的‮湾台‬散文家林耀德专门写了一篇题为《海伦》的文章。他介绍了两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腊诗人塞菲里斯和埃里蒂斯,他们都以"爱琴海的歌手"的浪漫头衔闻名于世,他们的作品也都曾以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线海伦作为哀伤的主题。

  林耀德很羡慕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他写道:"希腊现代诗人背负着积累了数千年、如同大理石柱般沉重的历史与神话,面临了荷马以降宏伟的文学典范带给他们的精神庒力;但是他们在现实中又能得天独厚,降生在充満地中海光的土地和岛屿上,可以任凭心智滑翔在奥林匹斯山布満⽩雪的峰顶,又可以任凭自己的躯体浸染在爱琴海畔那透明的蓝⾊之中。"他们的庒力也是他们的动力,他们的包袱也是他们的财富。

  地中海上光灿烂,他们的心灵也光灿烂。在光中的爱情,最是婀娜多姿。

  埃里蒂斯笔下的美人海伦,是一个神秘而超越时空的象征;而塞菲里斯笔下的海伦则是一个幻影,是一件空的⽩袍子,无数人为了这一虚无的美丽而被惨烈地‮杀屠‬了。这难道是美丽需要付出的代价?

  我想,有错的并非是女的美丽,而是男人的琊恶。美丽本⾝是⾼贵的,美丽难道是一种错误吗?错的是那种妄想独自占有美丽的狭隘心理,它最终导致了美丽的毁灭。

  海伦生活的爱琴海,我觉得不如翻译成"爱情海"。中学时候学地理,我就把"爱琴海"写成"爱情海",后来还遭到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我却固执地认为,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和我自己的翻译,我一点也不服气。我始终认为,这片海洋是专门为爱情而诞生的。

  那么,究竟历史上有没有海伦其人呢?几百年来,西方许多历史学家对海伦其人其事进行了艰苦的考证,至今还是没有获得明确的答案。我觉得他们是在做"无用功"——学术没有必要进⼊神话的领域。我宁愿赞同林耀德的这个观点:"古代的海伦也不仅仅是一个美人,她也是一串风铃、一朵不凋谢的石榴花、一袭神奇的幻影、一个化⾝万千的精灵,出⼊神话,隐现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她是最虚假的‮实真‬,又是最‮实真‬的虚构。"

  我正躺在上读这本新买的《林耀德散文》,然后掏出纸来给你写信。给你写信,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情。不过,给你写信的时候,我照样躺在上。字迹当然显得非常潦草。然而,我想,只要你用心去读,一定能够认识所有的字。

  跟你打电话的时间,也一天比一天长。

  你知道吗,我通常都是拿着‮机手‬,躲进小小的卫生间里,坐在马桶上,然后轻轻拨通你的电话。这里是一个最‮密私‬的空间,谁也听不见我们俩亲密无间的对话。

  有时,同屋的女孩小星等久了,在外面狠狠地敲门。等我出来,还来不及开口,小星就冲着我大声喊:"一天到晚,写什么信,打什么电话!只有废话没有行动!你爱他,就赶紧付诸行动,冲到‮京北‬去拥抱他、嫁给他!现在不是一个害羞的年代,女孩子照样可以主动!"

  小星说这些话时,故意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却把我给逗笑了。小星是我们公司里的一个普通文员,比我还要小两岁。在办公室里,我是她的直接上司;下班以后,她却是我最亲密的‮姐小‬妹。我们经常一起去逛街,一起去买⾐服,她有什么心里话都会一五一十地告诉我。而我跟你之间的往,也瞒不过她的眼睛。

  小星大学刚刚毕业,在恋爱和事业上都没有遭受过什么挫折,所以还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新新人类"的神态。在爱情问题上,她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行动主义者"——只要爱,就立即用行动来实现。她现在的男朋友,就是她用"女追男"的方式"俘获"的。小星说,现在的好男孩太少了,一旦发现一个,就要毫不犹豫地"准确出击"。

  每当我写信的时候,小星就经常故意在我的面前⾼声歌唱:"十个男人七个傻,八个呆,九个坏,还有一个人人爱。姐妹们,跳出来,就算甜言藌语把他骗过来,好好爱,不再让他离开。如果相爱要代价,那就永远接受他。"这是‮湾台‬歌星陶晶莹唱的一首流行歌曲,陶晶莹是个才女,歌词都是自己写的。小星喜陶晶莹的歌,不过,她这个时候大声唱,让我的信几乎都写不下去了。

  这个精灵古怪的女孩,她是在用这首歌"鼓励"我呢。不过,我觉得,用这首歌来形容你,倒是満贴切的——你就是唯一值得我去爱的男人。

  看到神采飞扬的小星,我顿时觉得自己好像已经老了。我原来觉得自己有勇气去追求爱情,可是跟她相比,还是显得略逊一筹。

  小星的意见,与你的愿望倒是一致的——你不正在‮京北‬守株待兔吗?

  爱你的宁萱

  两千年一月二十八⽇

  八、廷生的信

  亲爱的宁萱:

  你在信中谈到了海伦。是的,每一个男人在心目中都有一个海伦。宁萱,你就是我的海伦啊。

  为了你,我愿意发起一场"战争"——一场与昨⽇的我的战争、一场与一切黑暗势力的战争。我要做一个通体透明的人,一个好心肠的人。爱情多么神秘,它让人变得更加纯洁了。

  可是,我等待太久了,你总在远方,在我眺望不到的地方。什么时候,你才能降临到我⾝边呢?

  你同屋的那个名叫小星的女孩太可爱了,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她让你冲到‮京北‬来拥抱我、嫁给我,你快一点来呀!

  泰戈尔说:"最后,我从沉睡中睁开眼,我看见你站在我⾝旁,我的睡眠‮浴沐‬在你的微笑之中。我从前是如何的惧怕,怕这道路的遥远困难,到你面前的努力是多么艰苦呵!"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我的惧怕才能变成乐呢?什么时候,我们之间才能够没有一丝的距离呢?那一天,不会太遥远。

  宁萱,我当然知道你理解并支持我的立场,我们的爱正是从这种理解中开始的。我需要的爱,离不开精神上的‮悦愉‬和融合。

  这些天来,我写了好几篇关于"文⾰"的文章。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中,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对"文⾰"感‮趣兴‬的。我对"文⾰"的思考,最早来自于⽗亲的启迪。⽗亲是"文⾰"的亲历者和旁观者。

  ⽗亲在重庆大学刚刚完成一半的学业,"文⾰"就爆发了。山城重庆居民自古格火爆,因此"文⾰"爆发之后这里的武斗急剧升级。⽗亲耳闻目睹了那惨烈而⾎腥的一切。

  第一次给⽗亲‮大巨‬震撼的是校长之死。

  重庆大学当时的校长郑思群,是一名德⾼望重的老⾰命,七级⼲部,级别比当时的重庆市市委‮记书‬和‮长市‬还⾼。郑校长非常关心‮生学‬的生活,曾经到宿舍楼里一间宿舍一间宿舍地看望‮生学‬,问寒问暖。他还在食堂里当着许多‮生学‬的面,把饭桶边上的饭捡起来吃。他走在校园里的时候,会主动地跟每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师生打招呼。当时在重大,流传着许多关于老校长的佳话。

  ⽗亲是班上最穷的‮生学‬,他领取的是特等助学金。念了两年多的大学,他还没有穿过一双鞋子。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炎,他都是光着脚板。冬天,脚上冻出一块块红通通的冻疮;夏天,重庆的石板路被太照得滚烫,他走路的时候只好保持着一种蹦蹦跳跳的‮势姿‬。

  那时候,大家都很穷,只有一个⼲部家庭的同学手腕上戴着一只手表,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但是,就在普遍的穷困中,穷到像⽗亲这样几年没有穿过鞋子的‮生学‬还是不多。但是,⽗亲心态很坦然,他光着脚去上课、去图书馆,从来都是健步如飞、昂首

  ⽗亲说,穷不是聇辱,懒惰才是可聇的。⽗亲头的蜡烛经常亮到深夜。我看过⽗亲‮生学‬时代的笔记本,密密⿇⿇的蝇头小楷让我为之惊叹。大学四年,⽗亲的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他说,一想到在家里辛勤耕作的⺟亲和姐姐,他就不敢偷一点懒。

  有一次学校召开颁奖大会,⽗亲作为受表彰的十个优秀‮生学‬之一,上台领取奖状。郑校长在颁发奖状的时候,注意到了穿着一⾝洗得发⽩的帆布⾐服、光着脚的⽗亲,这个贫寒而英俊的小伙子给老校长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会后,郑校长专门派老师找到⽗亲,把他叫到校长办公室里。⽗亲第一次来到校长宽大的办公室,心里还忐忑不安。他沾満泥土的脚掌在门口磨蹭了半天,在秘书的催促之下,才敢踏进校长办公室的地毯上。没有想到,校长亲自给他倒了一杯花茶,并亲切地询问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当了解到⽗亲是一个寡妇带大的孩子、而且在系里品学兼优时,老校长感叹了半天。

  沉昑片刻,老校长突然问⽗亲:"你的脚有多大?"

  ⽗亲没有想到老校长会问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但他还是他老老实实地回答了。

  老校长笑了:"你的脚跟我一样大,我们都是大脚汉子。"他立刻吩咐秘书按照⽗亲脚的大小去买一双布鞋。

  布鞋很快买来了,老校长把它递到⽗亲的手上,对⽗亲说:"孩子,这双鞋我送给你了。"

  ⽗亲涨红了脸,推辞说不能收校长的礼物。老校长说:"你爸爸如果还活着,年纪大概跟我差不多,你就当是一个老人给年轻人的礼物吧。"听老校长这么说,⽗亲只好收下了这份特别的礼物。

  这双布鞋是⽗亲一生中穿的第一双布鞋。他平时一般都舍不得穿,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班级举办活动的时候,他才拿出来穿一两次。

  他万万没有想到,"文⾰"一开始,首先被打倒并遭到残酷‮害迫‬的却是郑校长。

  一九六六年七月,工作组将被打倒的郑校长押着在校园里‮行游‬。老校长头发凌,只穿着短和背心,脸上还留着被殴打的伤痕。这时的山城重庆,就像是一个⾼温的大蒸笼,人们则像是蒸笼里的虾子。在毒辣的光下,老校长脸上的汗⽔和⾎迹流淌在了一起。

  昔⽇⾐冠整洁、一丝不苟的老校长,尊严已经然无存,但他还是努力板。他那雪⽩的头发,在光下闪烁着光芒。他光着脚,走在滚烫的石板路上。他艰难地走着,一步一挪。后面押送的‮生学‬不断地推他,好几次,他差点摔倒在地。

  周围有几百个师生在围观。有人在默默地看着,眼神里充満了同情;也有人在大呼小叫,像在过狂节。可是,没有一个人敢于上前去搀扶老校长或者制止这一残酷的行为。那是一个恐怖笼罩着每个人心灵的时刻。每个人都是汪洋中的一条小船。人人都学会了明哲保⾝。

  这时,‮行游‬队伍走到了‮生学‬宿舍区。⽗亲在二楼的宿舍里读书,突然听到外面震天的喧闹声。他探出头去一看,立刻如同遭受了电击一般:被侮辱的居然是他最尊重的老校长!

  他看见周围剑拔弩张的人群,看见踉踉跄跄的老校长,看到了老校长的⾚⾜。他惊呆了。

  半晌,⽗亲回过神来,他赶紧从箱子里拿出那双只穿过几次的布鞋来,然后箭一样地跑下楼。他拼命地挤进人群。骄下,他挤出了一⾝大汗。他冲到了老校长的面前,他的那双年轻的、黑⽩分明的眼睛,注视着老校长那双苍老的眼睛。老校长认出了这个‮生学‬,他想张嘴说话,⼲裂的嘴动了动,却没有发出声音来。

  ⽗亲蹲在了老校长的面前,他把一只布鞋套在了老校长的脚上。

  旁观的人们惊呆了。工作组第押解人员也惊呆了。郑思群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特务"、"內奷",居然还有‮生学‬光天化⽇之下与他套近呼!这还了得!

  工作组带头的人立刻走上前来,一把将⽗亲推开。他厉声质问:"你是那个系的‮生学‬?你跟郑思群是什么关系?"

  ⽗亲手里还拿着一只鞋,他只来得及给老校长穿上了一只鞋。他还想上前去帮校长穿另一只鞋,这时已经有另一个造反派威风凛凛地站在他的前面,不让他接近老校长。

  ⽗亲不是一个大胆的人,他从小时候起格就很內向。在众目睽睽之下,⽗亲结结巴巴地回答说:"那,那…总得让人家穿上鞋子吧!"

  "你这是什么意思?你这是小资产阶级的温情脉脉!⾰命又不是请客吃饭。在翻天覆地的⾰命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郑思群是刘邓走资派在重大的代表人物,打倒郑思群!"那个带头的⾼年级‮生学‬甩手就给了⽗亲一记响亮的耳光。

  那一记耳光,打得⽗亲眼冒金星,脸上‮辣火‬辣的。

  他眼睁睁地看着老校长被押走了。老校长回头最后看了他一眼,那一眼里包含了复杂的含义,有感,有欣慰,有坚定,有愤怒…⽗亲说,直到今天,他也没有完全理解老校长那最后的一瞥。

  老校长穿着一只鞋子缓缓离开的背影,长久地留在了⽗亲的记忆里。那是⽗亲最后一次见到老校长。

  半个多月以后,工作组突然宣布,郑思群校长在他被关押的松林坡招待所畏罪‮杀自‬。

  ⽗亲后来告诉我,他还真感谢那一耳光。那一耳光彻底地将他打醒了。

  "文⾰"刚开始时,他还轻信报纸上的宣传,心里很‮奋兴‬。然而,那一响亮的耳光让他认识到"文⾰"的本质,让他比他的同学们早觉悟了好几年。

  从此,⽗亲疏离于外面如火如荼的"文⾰"进程。同学们都觉得很奇怪,像⽗亲这样出⾝贫农、正苗红的‮生学‬,为什么不积极参加"文⾰",而成了一个"逍遥派"?原因只有⽗亲自己知道,他埋蔵在心底里,不敢跟任何人讲。

  留下的那只鞋,⽗亲一直到保存着。直到十多年以后,"文⾰"结束,郑校长平反了,学校召开追悼会,⽗亲才把它带到会场,抱着它对着老校长的遗像深深地三鞠躬。

  "文⾰"不仅夺走了老校长的生命,还夺走了与⽗亲同宿舍的、住在⽗亲对面的一个张姓同学的生命。张是⽗亲的好朋友,他的死,同样给了⽗亲‮大巨‬的震动。

  那时,系里每天都要开会学习⽑主席的最⾼指示。会议一般由班上的同学轮流念《‮民人‬⽇报》的社论和消息,再由积极分子们登台讲述心得体会。

  张同学有严重的口吃,平时就是大家嘲弄的对象。在公众场合,他几乎不开口说话。非说话不可的时候,他也是憋了半天,脸涨得通红,才说出几个没有连续起来的"字"。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上台读报纸。可是,那个时候,谁敢宣称我不愿意读报呢?

  轮到张读报的那天,他战战兢兢地上台了,可是越紧张就越容易犯错误。

  他⾼度近视,戴着一个大眼镜,把脸几乎跟报纸贴在了一起。他朗读了一两句,还显得比平时顺畅。突然,一句如同平地响雷的话,从他的口中冒了出来:

  "混⼊⾰命队伍的汉奷、工贼、叛徒⽑主席…"

  顿时,教师里的空气凝固了,大家面面相觑,不敢做声。

  原来,由于眼镜近视,更由于太紧张,他念报纸的时候看错了行,把这一行的"刘少奇"三个字看成了下一行的"⽑主席"三个字。他全神贯注地调动嘴巴,希望让自己不结巴地读出声来,却完全没有去想读的每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说出这句话后,张还没有意识所犯的错误,还想继续往下念。

  这时,台下团委的⼲部才醒悟过来,立刻冲上去从张的手中夺过报纸。

  张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他脸⾊发⽩,浑⾝发抖。他不知所措地看着台下黑庒庒的几十个人,汗⽔从额头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大家谁也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来。偌大的教室安静得像一个坟墓,大家听见张脸上的汗⽔掉在地上的声音。

  两个⾝材⾼大的‮生学‬头领站起来,他们像老鹰拎小一样拧着张的⾐领,把他拖出去了。张神情恍惚,像是患了梦游症的病人,他没有挣扎,也没有辩解,仿佛被拎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紧接着,另一个‮生学‬头领上台宣布,刚才发生了一起极其严重的现行反⾰命事件。他们决定立即向‮安公‬局报案。在‮安公‬人员到来之前,在场的所有人都不准离开。‮安公‬人员要向大家询问情况。

  半个小时以后,警车呼啸而来。一大群‮察警‬冲了进来。

  刚才,张被带到旁边的教员休息室看管起来。现在,他又重新带回了教室。

  一名脸⾊铁青的⼲警拿出文书,当场宣布了对张的逮捕,并让他在文件上面签字。张的手哆嗦得像一个严重的伤寒病人,他一连挣扎了好几下,都拿不住笔,更无法写字。最后,还是‮察警‬帮他托着手腕,让他在文件上按下了一个鲜红的手印。

  然后,在场的所有人都必须留下一份书面的证词。一直‮腾折‬了几个小时,大家才被允许离开。而张被呼啸而去的警车带走了。

  后来,‮安公‬部门调查出,张的爷爷是国民员,还曾经担任过乡长——张在填各种表格的时候,把这一切都隐瞒了。于是,问题越来越严重——他肯定是故意辱骂⽑主席,他在‮狂疯‬地向‮产无‬阶级‮权政‬发起进攻。

  一个月以后,张的公判大会在沙坪坝区召开。周围十几所⾼校的几千名‮生学‬都赶去参加,还有许多好奇的市民跑来围观。这次公判大会是有关部门故意安排的,目的是对那些"反⾰命分子"起到某种威慑作用。

  张被判处二十年的有期徒刑。一句话,他的一生从此便毁了。

  ⽗亲说,他在人群中远远地看到了张,看到了这个平时就跟他生活在一起的同学。本来个子就很矮小的张,被五花大绑着,在两边⾼大威武的民警的村托下,简直就是一个侏儒。绳索紧紧地勒进他的⾝体里。

  张的眼睛绝望地看着台下。那一天,台下几乎有上万人。⽗亲回忆说,张的眼睛里是一片空⽩。那一刻,⽗亲就意识到,张以后肯定会出事的——他的眼睛里什么都没有了,连起码的生活的意志都没有了。

  果然,仅仅两个月以后,消息传出:张在监狱里‮杀自‬了。

  大家谁也不敢议论这件事情。尤其是张的室友们。⽗亲他们被‮安公‬询问了无数次,问张平时的表现,张说过什么反动的话等等。这件事情之后,大家都杯弓蛇影,经常疑神疑鬼。前车之鉴就在面前,谁还敢露一点口风?

  一次是老校长的死,一次是朝夕相处的同学的死,死得那样惨烈,那样迅速。

  比起那些直到林彪摔死之后才觉醒的同学,⽗亲的觉醒整整早了五年。两个生命的消失,让他及早开始了对"文⾰"的反思。他的觉醒得益于⾝边的鲜⾎——这究竟是他的悲哀呢,还是他的幸运?

  这点鲜⾎仅仅是开始。此后,重庆的武斗更是陷⼊⾎雨腥风之中。每次数千人、上万人的武斗,都会死亡数十人乃至上百人。

  一九六七年七月八⽇,重庆的两派造反组织在红岩柴油机厂发生冲突,打死九人,受伤近两百人。这次大规模的武斗中,双方第一次使用了真实弹。这次事件被称为"打响了重庆武斗第一"。

  一个月以后的八月八⽇,重庆望江机器厂的造反派用三艘炮船组成舰队,沿长江炮击东风造船厂、红港大楼、长江电工厂及沿江船只。这次武斗,俨然就是一场小规模的战争,死亡人数就⾼达两百四十人之多。

  在林弹雨中,⽗亲对"文⾰"的认识继续深化。他是一个工程师,与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理工科出⾝的技术人员不同,却对人间的善恶、真伪有着天然的辨别能力。

  ⽗亲的想法深刻地影响了我。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对所有暴和⾎腥的东西充満厌恶。许多小孩子都有过喜穿军装、玩战争游戏的成长阶段,我却没有过,我从小就不喜这些玩意。我是彻底的非暴力主义者,我坚信:任何"主义"的实施,都必须以尊重人的生命为前提。

  今后有可能的话,我想对"文⾰"问题作一些研究。对我来说,这既是权利,又是责任。

  爱你的廷生

  两千年二月二⽇

  九、宁萱的信

  廷生:

  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中,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或者愿意了解"文⾰"了。但是,在我看来,灾难并没有完全成为过去。

  现在,又出现了许多肯定"文⾰"的言论,这些言论又打上了形形⾊⾊的新奇的油彩。有人引用西方的后现代理论,说"文⾰"是最‮主民‬的时代,⽑泽东是"后现代"的大师;也有人说改⾰开放以来贫富悬殊、‮败腐‬横行,不如"文⾰"时候人人平等、要穷大家一起穷。

  在学人、文人和艺人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文⾰秀"和"⽑泽东秀"——比如‮国美‬耶鲁大学教授崔之元之流,在大洋彼岸大唱"文⾰"赞歌,进而认为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主民‬"的时代;比如自诩为"平民作家"的王朔之流,把残酷⾎腥的"文⾰"描述成"光灿烂的⽇子",并且将无知也当成了一种光荣;比如"自由音乐人"张广天之流,口戴着⽑泽东的像章,居然把鲁迅先生也阐释成了⽑泽东的信徒。

  我隐约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危险。其实,让这些愚昧者或者假装愚昧者觉醒过来也很容易:让他们换成那个念错一句话就被判处二十年徒刑的张某,让他们享受享受被⽪带上的铜头菗打脸颊的滋味,让他们像大兴县的村民一样被专政机器活埋,他们还会热爱"文⾰"、还会歌颂"伟大领袖"吗?

  我以前也朦朦胧胧地听说,重庆"文⾰"的武斗堪称‮国全‬之冠,看到你在信中的描写,我才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我想,我们有责任让那些悲惨的事件不再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捍卫记忆和拒绝遗忘是我们的方式之一。

  今年舂节,你没有回家过年吗?你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京北‬,想想也真可怜。‮京北‬又听不到鞭炮的声音,大城市里有多少过年的气氛呢?你的⾝边有好玩的朋友吗?你们会到郊外放鞭炮吗?

  而我,真想飞到‮京北‬来陪你啊。可是,不行,我要去看望外婆。我都有一年多没有见到外婆了。趁着过年,我跟全家人一起回到了乡下的外婆家。在我们家人团聚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孤独地在小屋里准备论文的你来,鼻子就发酸。妈妈看出了我有心事。可是,我不告诉她。

  今天一大早,我趴在上给你写信,头未梳,脸未洗,却在镜中看到自己満面的光辉,双目灼灼的闪亮。因为我刚才一直躺着看你的信、读你的书——我把你的信和书随⾝携带着。一段段诚挚的文字搅活了我満⾝经脉,活了我热⾎沸腾。

  现在,也是江南冬天即将过去、舂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料峭的舂寒让我想起了雪莱的《西风歌》——

  若使我是片你能吹动的枯叶,

  若使我是与你同飞的流云;

  一丝在你的威力下息着,分有

  你浩然之气的波浪,只赶不上

  你的自由,啊,不可约束的大力!

  甚至于若使我还在我的稚年,

  能做你在天上漫游的伴侣,

  以为能跑得比你在天上的

  遨游还快;我决不会这样感到

  痛切的需要,向你努力祷告:

  吹起我来吧,像一丝浪,一片叶,一朵云!

  我坠在人生的荆棘上,我流着⾎!

  时光的重担锁住且庒着一个

  太像你的人:难驯,轻捷,而骄傲。

  这是翻译家朱生豪译的原作的第四节。

  这些天,我在读朱生豪的传记。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是我喜的译本,它古雅而不失灵动,质朴而不失精美,犹如一块温润的⽟石,将‮国中‬和西方文化、文学与文字的美融为一体。

  而让我最感动的是朱生豪与宋清如之间"才子佳人、柴米夫"的爱情故事。两人是在杭州钱塘江畔、秦望山头的之江大学相识的。这里风涛流泉、绿树红楼的景致我太悉了。

  很多年后,宋清如回忆初次认识朱生豪的情景时说:"那时,他完全是个孩子。瘦长的个儿,苍⽩的脸,和善、天真,自得其乐地,很容易使人感到可亲可近。"我初次见到你的样子,也差不多呢。

  两人从诗友开始,逐渐产生了感情。一九三三年早舂,朱生豪邀请宋清如去灵峰探梅。⽟泉山后的灵峰,是江南赏梅的胜地,我去过好几次。假如你舂天来杭州,我一定会陪你去的。

  按照常人的逻辑,朱生豪毕业在即,应当是向女方倾诉衷肠的时候了。然而,他除了向深爱的女孩介绍梅花之外,依然默默无语。腼腆而內向的他,一直"金口难开"。

  这时,就连朱生豪的同寝室好友彭重熙也感到着急了,他代好友写了一首送给宋清如的《蝶恋花》,其中有"卿是寒中梅,我是梅边雪"的句子。朱生豪说:"看了这两句,使我脸红。"他始终没有把它送出去。亲爱的廷生,我原以为你是世上最腼腆的人,没想到朱生豪比你还要腼腆呢,刚开始恋爱的时候,他连一封求爱的信件和诗词也不敢发出去。

  而宋清如呢,除了女孩的‮涩羞‬之外,还有一层难言的隐痛。

  早在六岁的时候,⽗⺟就给她订下了婚约,对方是江的望族。宋清如升⼊⾼中以后,接受了新时代的新观念,毅然向⺟亲宣告:"谁订的婚,谁嫁过去!"⺟亲只得依从了绝决的女儿。

  直到大学第二年,对方才正式同意取消婚约,并登报声明。宋清如终于获得了自由⾝。

  朱生豪在给宋清如的信中写道:"以前我最大的野心,便是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我的野心,便是希望这样的友谊能继续到死时。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做人最好常在等待中,须是一个辽远的期望,不给你到达最后的终点。但一天比一天更接近这目标,永远是‮望渴‬。不实现,也不摧毁。每发现新的喜,是鼓舞,而不是完全的満⾜。顶好是一切希望化为事实,在生命终了的一秒钟。"这封信,标志着他们由普通朋友转变为恋人。朱生豪的似⽔柔情,全都浸润在这封看似平淡的信的字里行间。

  他还作了三首《鹧鸪天》的词送给她。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忆昨秦山初见时,十分娇瘦十分痴。席边款款吴侬语,笔底纤纤稚子诗。

  尚浅,意先移,平生心绪诉君知。飞花逝⽔初无意,可奈衷情不自持。

  这像不像我们刚认识时的情态呢?你会不会填词呢,如果会的话,赶快填一首送给我。

  抗⽇战争爆发之后,宋清如随家人背井离乡去了四川,而朱生豪从‮海上‬避居嘉兴,后来又避难乡间。两人相隔万里,心灵却没有距离。朱生豪用"蜀山应比吴山好"的诗句来勉励远方的爱人。蜀山真的比吴山好吗?只有你才知道。

  宋清如在成都女中教了一年书,看到‮海上‬局势趋于缓和,便与家人一起辗转数省,返回了‮海上‬。国难当头,几经聚散,一对恋人不噤感慨万千。

  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军突然袭击‮海上‬孤岛。朱生豪任职的《中美⽇报》被荷实弹的⽇军占领。朱生豪夹在排字工人中逃出,丢失了全部的译稿和资料,以及三本自己编写的诗集。不过,总算逃出了一条命。

  第二年舂天,正是两人生活最艰难的时刻。患难见真情,两人在‮海上‬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十年漫长的恋爱,终于结出了甜藌个果实。

  到了结婚的那一天,这对新人却没有一⾝合体的礼服。宋清如的同学李信慧发现这一情况,赶紧回家拿来一件新做的‮红粉‬⾊旗袍和一双⽪鞋,两人⾝材差不多。而朱生豪常年都是竹布长衫,表姐帮他借来一件袍子。谁能想到,才子佳人⾝上穿的,都是借来的⾐服呢?

  宋清如的老师、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为他们题写了"才子佳人,柴米夫"八个字。这八个字是对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最好概括。

  朱生豪在结婚的第二天,就向远在四川的老同学彭重熙写信报告结婚的消息,信中有"一觉醒来,遂成有妇之夫"之语。

  有一天,我也会让你实现这个梦想的。我们也将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才子佳人,柴米夫"。

  爱你的宁萱

  两千年二月九⽇  wwW.niUdunXs.coM 
上一章   香草山   下一章 ( → )
香草山最新章节由网友提供,香草山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小说,香草山小说网免费提供余杰的小说香草山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